护士“炼”成记

护士“炼”成记

时间: 2024-08-03 21:28:25 |   作者: 正面高速贴装机

  5月10日,甘瑞莹(右二)正在辅助病人进行早期目标导向型活动准备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
  “从一个护理小白到一名合格的护士,这样的一个过程要多少个萝卜?”这曾是一名实习护士的一句玩笑话,调侃她们用萝卜练习扎针技术的不易。

  事实上,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需要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,还需要爱心、耐心、细心和责任心。

  新护士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?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5月12日是112个国际护士节,连日来,记者走近新手护士们,听她们讲述自己的护士“炼”成记。

  核对医嘱、垫上治疗巾、消毒、进针……5月10日下午5点多,江津区中心医院儿科学习室,24岁的规培护士李鑫雨正在练习静脉注射。为做到“一针见血”,她每天下班后都会来到学习室用模型练习。

  注射就是人们通常说的“打针”,分为皮下注射、皮内注射、肌肉注射、静脉注射等好几种类别,每种注射都各有技巧,需要一针一针地练。

  毕业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李鑫雨,目前正在接受为期2年的规培,今年6月规培结束后,才能正式上岗。

  “第一次接触注射是大一,老师告诉我们,这个技术别无他法,只有多练习,熟能生巧。”李鑫雨说,当时,为了尽快上手,她就买了萝卜练手,“萝卜的手感与人相似,我就在萝卜上找感觉。”

  “一个萝卜能练习两三天,每个萝卜都被扎得千疮百孔才换下一个。”就这样,李鑫雨连续扎了一个月,萝卜用了好几斤,终于找到了进针的手感。

  在实操课上,老师让他们互扎进行练习。由于同学手背血管较粗,她一针就见到了回血。换同学扎她了,由于她的血管不好找,那位同学第一针扎偏了,第二针也有点歪。最后她颤颤巍巍地扎了第三针才勉强合格。针尖带来的刺痛感,让李鑫雨第一次体会到护理功底过硬的重要性。

  来到江津区中心医院后,李鑫雨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。在面对小患者时,李鑫雨尤其犯怵。“孩子的血管太细了,有些甚至不足1毫米,肉眼很难看清楚。加上小孩子会乱动,会哭喊,大大地增加了注射难度。”她说。

  于是,李鑫雨细心观察指导老师的每个动作,还把老师们宝贵的经验记在了本子上:“肌肉注射时,2岁以下的儿童要打臀中肌和臀小肌,因为他们的臀大肌没发育,吸收不好”“血管不好找的孩子进针角度要平一些”……记下来后,李鑫宇又在模型上反复练习。

  在经过不断实践和练习后,哪怕给1岁以下的宝宝扎针,她也能做到“一针见血”了!

  5月11日早上8点,市妇幼保健院儿一科(新生儿救治中心)护士张宇已经在病房忙碌起来,今年26岁的她刚入职1年。

  “我看看你拉臭臭了吗?”她面前的保温箱里,躺着一个出生仅5天的婴儿。张宇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婴儿排泄物的形态,确认正常后,她轻抬起孩子的,给小家伙换纸尿裤。

  别看张宇现在动作娴熟,但在刚进入新生儿救治中心时,她也曾不知所措。“为避免交叉感染,患儿家属是不允许进新生儿救治中心的,所以患儿的吃喝拉撒就全部落在了我们护士身上。”张宇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情形:眼前的小婴儿们是那么小,有的胳膊还不及她大拇指粗,有的皮肤还是透明的,像果冻一般……她的心瞬间被融化了,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油然而生。

  “为了让孩子们有足够的安全感,我们要用护理单给他们铺筑‘鸟巢’。”在主管护师王敏的演示下,刚从学校毕业,从未带过孩子的张宇从最基本的换纸尿裤、铺“鸟巢”开始学起。

  “最考验护士爱心和耐心的是给超早产儿喂奶。”张宇称,“虽说孩子生下来就会吮吸,但超早产儿可能会吸不动奶嘴,我们要用空针将0.5毫升的牛奶慢慢地喂给他们。”

  0.5毫升其实也就7滴水那么多,但喂奶时间却长达5分钟左右。为啥会这么久?张宇说,她们会先将乳汁推到针头,形成约一滴的量,然后放到孩子的嘴皮上,让孩子吸吮,待孩子吞咽后,观察是不是有继续吸吮的动作,再一滴一滴地喂。

  5月10日8点,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,29岁的护士甘瑞莹正在为一名老人做康复训练。甘瑞莹与同事娴熟地帮老人由卧躺慢慢地过渡到站立,又引导老人活动手指、四肢。同时,她在《早期活动实施记录单》上记录下老人的生命体征、肌力、活动情况、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等指标。

  “这是我护理工作的日常,也是我参与的‘早期目标导向型活动在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’护理科研项目。”甘瑞莹说,在这一个项目中,她主要承担了患者项目实施和患者数据的收集统计。

  甘瑞莹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,本科毕业进入临床后,她发现护理科研可以将科研课题和临床相结合,探寻更好的护理理念、方法,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

  可做科研并不是特别容易。刚加入科研团队时,甘瑞莹接手的第一个工作是参与调查问卷的设计。调查问卷该写哪些条目?对应哪些指标?这些都是她平时很少接触的事物。“有时候晚上12点,我都还在查阅文献,请教相关领域的老师,调查问卷修改了一遍又一遍。”甘瑞莹说。

  起初,她也有畏难情绪,觉得科研很深奥,本职工作又忙,这让她有些泄气。她的导师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米洁就用亲身经历鼓励她:短时间的付出不一定可以结出“果实”,但这过程中积累的知识,将为后面的护理研究“蓄力”。认准方向、持之以恒是关键。

  为赶上团队的步伐,甘瑞莹经常“挤”时间“充电”,有时吃饭时还在翻阅文献,下班了还在收集整理数据。目前,甘瑞莹参与的科研项目已经在市内三家区级医院做了推广应用,反响很好。现在正在申报市级项目。

  人民网重庆5月11日电 (记者刘政宁)“太感谢你了。”5月4日,陈某禄再次来到重庆市开州区丰乐街道华联社区“裕农通”金融普法服务点,拉着“法律明白人”郑雨丽连连道谢。…

  DNA是什么? 在一般人的眼中,DNA是生物课本里麻花状的双股螺旋,它神秘莫测。 而在他的眼中,DNA是打击犯罪的尖刀,是维护正义的利器。…

  人民网重庆5月11日电 (记者刘政宁)5月11日上午,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张波、叶诚尘故意杀人上诉一案(即重庆姐弟坠亡案)进行二审公开宣判。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:张波在婚姻存续期间,与叶诚尘建立不正当男女关系。…

相关产品推荐

...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官网app下载入口苹果手机_球彩足球直播安卓版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1103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