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故事|走针如龙 两代厂长的“针织山河”

青岛故事|走针如龙 两代厂长的“针织山河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18 16:08     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在位于即墨区的青岛雪达集团生产园区,每天早晨,董事长张皓都会沿着车间巡检路线缓步行走,间或与挡车工聊染色的色牢度,或弯腰查看刚下线年的习惯,总让老员工想起他的父亲——老厂长张世安当年深夜拿着手电筒在车间排查故障的故事。从1975年16个人挤在狭小的厂房里创业,到如今2000余名员工操控智能生产线万元贷款起步的乡镇小厂,到年产值超15亿元的现代化集团,雪达集团走过的50年,恰是中国纺织业从生存挣扎到全球竞争的微观样本。日前,青岛早报记者走进雪达集团,探究中国纺织业的突围密码。

  “现在车间里机器比人多,但制造业的根脉始终在人身上。”张皓站在集团展厅的中央,指尖抚过1975年的老式缝纫机。这台见证了雪达集团起步的机器,成为连接父子两代企业家的纽带。

  1975年,雪达集团的前身是即墨南泉公社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石灰厂,1983年改为青岛第九针织厂。当时车间漏雨是常事,为保护机器,工人经常需要举盆接雨水;停电时,男工们轮流钻到机器下摇摇杆,女工们则在煤油灯下缝补边角。1983年寒冬,厂里原料断供,订单告罄,账本上的赤字比积雪还厚。27岁的张世安被公社党委推上厂长位置,他面对10多名工人立下军令状:“三年不扭亏,我卷铺盖走人!”

  老员工总说张世安有股不要命的狠劲。他给工厂定下各种规章制度,还经常在深夜独自来到四处漏风的车间,蹲在机器旁调试零件。张世安凭着严格的管理和全身心投入的拼劲,让资不抵债的小厂熬过了寒冬。张世安骨子里藏着突破常规的勇气,1997年,他带领团队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成为当地首个拿到“国际通行证”的针织厂;2007年,他力排众议引入日本JIS标准,让中国制造的内衣摆上东京高档商场的柜台;2012年,“雪达”成为中国驰名商标,他把证书复印件贴在车间最显眼处。

  2016年9月18日,34岁的张皓接过父亲递来的总经理聘书时,纺织业正处于“冰火交界线”:棉纱价格暴涨,经营利润不断下降,东南亚的工厂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抢走大批国外订单。首次高管会上,张皓拍着代工利润分析表对大家说:“继续替人做嫁衣,我们迟早会被行业淘汰。”

  这位“创二代”给自己的第一个身份是“学徒”。连续3个月,他穿着工服在车间轮岗,跟老师傅学看布料瑕疵点,在染整车间记配方比例,蹲在裁剪台旁算布料利用率。在定型车间,他发现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手摸面料就能精准调温,比自动化设备更快更准。“这是指尖的智慧,数据系统学不会。”这段经历让他笃定: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不是替代关系,而是螺旋上升的DNA双链。

  2016年冬天,张皓在日本考察化妆品工厂时,盯着玫瑰精油瓶出了神。返程航班上,他在餐巾纸上写下构想:能不能把精油“织”进面料?这个异想天开的点子,最终成了雪达的“爆款密码”。张皓请来日本近绢公司技术团队共同研发,他们试过直接在面料上涂精油,可洗三次就会失效;他们试过用微胶囊包裹精油,可染色时胶囊总是破裂……直到第73次试验,团队终于找到让精油分子与纤维分子结合的“密钥”,就这样,玫瑰精油纤维诞生了。

  2017年,雪达集团推出了具有“养肤”功能的玫瑰精油内衣,定价是普通内衣的3倍,上市半年销售额超过1.2亿元,成为雪达集团首个破亿元的单品。

  石墨烯内衣的研发更像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博弈。张皓提出做“能智能温控的面料”时,车间主任直摇头:“保暖就行了,衣服还能当空调用?”张皓带着工程师调整石墨烯配比,在保持导热性的同时加入抗菌因子。最终产品能随体温自动调温,并通过日本JIS L1902标准,成为当年的“断货王”。

  创新背后,是张皓推动的“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级跳”。2017年引入的ERP系统,像企业的“中枢神经”,从棉纱采购到成衣出库全流程可控;2020年上线的UHF RFID系统,让每件衣服带上了“电子身份证”,扫码能看到染色温度、缝制工人等所有信息;2022年初步运行的D2M全球定制平台,创造了“当天接单,当天生产”的奇迹。

  为了打响品牌,张皓带领团队建起了用户试穿数据库。新品牌“贝可莱”上市前,团队邀请1000名不同体型的志愿者试穿,收集了3000多条改进建议。采用“线上预售+限量生产”模式后,库存周转率明显提升。如今,雪达集团不仅有“贝可莱”“咔伦奇”等自主品牌,还成为德国NICI等国际大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。

  在张皓看来,年轻人是创新的“活水源”。他推行“创新积分制”,一线工人提出的节水染色建议,获得了与研发人员同等的奖励;年轻工程师王凯研发的智能服装排版系统每年可节省300吨面料,他不仅拿到人才基金奖励,还被破格提拔为部门负责人。这种“让创新者有甜头”的机制,让雪达集团的专利数量三年翻两番。

  2020年2月,青岛的街头空无一人,张皓当即在会议室里拍板:“改造5条生产线,做口罩!”生产管理部长李平急得直搓手:“熔喷布都被抢空了,去哪儿找原料?”张皓拨打了十几个电线天后,第一批熔喷布经绿色通道送进厂区。雪达集团制作的这批口罩不仅缓解了岛城防疫物资的短缺,更意外打开了国际订单市场。

  在柬埔寨柴桢省曼哈顿经济特区,雪达集团的海外基地同样上演着“逆袭故事”。2015年,这个投资3.2亿元的海外基地刚投产时,当地工人连缝纫机都不会用,张皓从青岛派去10名老师傅手把手地教。现在,柬埔寨籍领班索卡能用流利的中文指导新员工操作JUKI自动缝纫机。这个海外基地效益惊人:人力成本比国内低40%,对日出口关税减免8%,订单交付周期从25天缩短到12天。接下来,雪达集团计划以柬埔寨为基点,在东南亚布局更多的生产基地,柬埔寨海外事业部慢慢的开始运转。

  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,张皓的应对之策是“把根扎深”。他在车间推行“成本管控倒计时”,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能耗,每吨纱线%;与棉纱厂签长期协议,批量采购让原材料成本降5%;染整车间引入“一浴法”染色技术,省水省电,还把染色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3小时。

  雪达集团技术创新的脚步不停,正在筹建的研发检验测试中心将配备国际最先进面料测试设备,织造车间新上的差异化织机能同时生产5种不同纹路面料,成衣车间的模块化缝制系统让生产线%。

  在国内市场,张皓也打造出“新场景”。他让团队把直播镜头架进车间,主播带网友看内衣从棉纱到成衣的制作全过程,单场直播最高卖货3万件;在社区团购平台推出“妈妈款”保暖内衣,按中老年人体型调整版型,成为网红爆款。这种“线上线下一盘棋”的打法,让雪达集团的内销占比两年提升18个百分点。

  在雪达集团位于即墨的总部园区,建厂时种下的雪松已长到3层楼那么高,春夏枝叶泛油绿,秋冬松针裹寒霜。张皓常说:“雪达就像这棵树,根扎在传统产业土里,向着创新的天空生长。”

  这棵树见证了雪达集团50年的发展之路,其中有老厂长张世安在车间墙上写的“质量就是生命”,有初代工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生产进度表,也有年轻工程师贴的智能设备操作的过程图。这些新旧印记叠加,成了企业最珍贵的年轮。如今,雪达实验室里,研发人员测试可降解植物基面料;柬埔寨工厂流水线上,品牌内衣正被打包发往海外各个国家;国内直播间里,主播拿着抗菌面料检测仪向网友演示功效。这些场景交织,勾勒出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的清晰轨迹。

  “父亲那代人教会我们‘守’——守住品质,守住诚信;我们这代人要学会‘创’——创技术,创品牌。”张皓站在雪松旁,望着远处的智能车间说。他的规划中,雪达集团下一个50年要走3条路:深耕针织主业,把功能性面料做到全球领先;延伸产业链,向医用纺织、智能穿戴等领域拓展;打响国际大品牌,让“中国智造”变成全球时尚风向标。


相关新闻推荐

...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官网app下载入口苹果手机_球彩足球直播安卓版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1103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