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发布

《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发布

发布时间:2025-01-02 09:12     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央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(记者 吴佳怡)2024年12月7日,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、北京市社科联、北京市社科规划办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、北京市委党校(北京行政学院)主办,北京市委党校(北京行政学院)、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承办的“超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暨《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蓝皮书发布会”在北京市委党校成功举办,会上发布了《北京人口蓝皮书·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。

  2024年北京人口蓝皮书共分为总报告、分报告、专题报告三个部分。总报告对北京市人口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判,分报告从人口经济活力、高等教育阶段人口、银发经济、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、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动、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北京人口发展状况。专题报告围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
  总报告对北京人口发展现在的状况进行了整体分析,总结出北京人口发展的七大特征:第一,非流动人口规模保持稳定。2023年末,北京市非流动人口为2185.8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1.5万人,人口规模变动保持稳定。第二,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,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2023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7.8%,远超全国中等水准。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,202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城比为41.4%,高于2021年。第三,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,总抚养比上升,但仍处于人口“机会窗口期”。2023年少儿人口在北京市非流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12%,较2022年会降低。2023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494.8万人,占非流动人口的22.6%,在非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幅大于2022年。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20.9%,增至2023年的38.7%,但仍处于人口“机会窗口期”,为北京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提供重要战略机遇。第四,文化素质和高质量科技产出均保持高水平。2023年北京市15岁及以上非流动人口中,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6.6%。2022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人员达546747人,每万非流动人口中R&D人员达250.3人,远超全国中等水准。高科技产出水平高,2022年北京人均R&D经费排名全国第五,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均排名全国第二。第五,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,居全国首位。2015年以来,北京市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,假定全国平均人口经济系数为1,2022年北京市人口经济系数为2.23,居全国第一。第六,人口空间分布持续优化,梯度分布特征仍明显。中心城区非流动人口比重持续下降,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比重上升,2023年达到了40%,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持平,人口分布“多点支撑”特征明显。人口梯度分布特征仍明显,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仍高于城市发展新区。第七,人口绿色发展见成效,绿色生产方式成效突出。近年来,PM10、PM2.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9.7平方米持续增至2022年的16.9平方米,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36.5%持续增至2022年的49.8%。绿色生产方式成效突出,万元GDP能耗从2010年的0.425吨标准煤持续降至2022年的0.175吨标准煤。

  总报告基于北京人口发展现状及带来的新挑战、新要求,提出北京人口高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。第一,强化北京人口发展的策略研究,加强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体系。继续强化人口发展的策略引领力,建立完善人口监测预报预警机制,从就业、户籍、住房、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托育等重点领域入手,不断健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将服务融入管理,不断的提高人口登记管理和人口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。第二,重点领域集中发力,积极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。立足家庭发展,满足多种代际、不同性别共同生活的亲属发展需要,释放生育政策红利,需从建立生育友好财政专项资金,综合施策持续优化生育友好环境,进一步形成生育友好政策合力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发力。第三,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,逐步提升人才创造力。首先,积极探索稳定劳动力供给长效机制,持续创新青年就业、居住、城市IP、心理关爱、职业发展政策体系,优化青年人口成长成才环境。其次,高标准打造人才生态链,加强人才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一流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,加强人才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,继续探索推广人才管家等制度,提升各类人才的凝聚力。再次,进一步激发人才创造力,打造全龄友好型的高质量就业体系,继续在就业监测基础上一体化推进科技、教育、人才工作,破除无效“内卷”,打造更高效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,完善就业服务平台,推动人才有序流动,继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力度,以更大力度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,加大科技成果保护力度,深入推动科研人员薪酬制度改革,营造良好的科研成果产出转化生态。第四,以健康、参与、保障和产业为支点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。首先,构建一体化医养联合体系统。继续发挥北京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聚优势,打造集医、药、康、养、护、防于一体,机构和社区融合的老年健康大系统。其次,逐步提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水平,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到就业议题中统筹规划,更好地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对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。再次,持续提升养老保障水平,深入创新筹资和支付模式,完善政府、市场、社会、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共担的机制,持续创新养老模式,提升居家、社区、机构联动的效率和水平。再者,最大限度激发银发经济活力,逐步加强老龄产业立法,推进老龄产业标准化建设,强化养老需求调查,提升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精准性、多样性、可及性。第五,产业和公共服务双轮驱动,以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人口空间分布优化。继续结合不一样的区域特征和资源优势,推动多中心、高质量产业集聚空间建设,逐步优化交通布局,在养老和教育上重点发力,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,用产业导入集聚就业人口,用优质的公共服务粘合人口,提升人口空间均衡度,在北京市内尤其要重视对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和产业承载潜力的挖掘。第六,继续倡导节能环保,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需要重点在立法、宣传、消费上发力,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建章立制工作,推进绿色消费标准化体系建设,明确权责关系和奖惩制度,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长效机制;营造更多宣传场景,创造更多宣传载体,找到更多宣传路径,创新宣传方式,营造绿色生活方式社会环境,让绿色生活方式外化于行、内化于心;继续完善生活垃圾生产、分类、循环使用激励机制,降低生活领域能耗,建设可信、高效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平台,逐步提升公共交通运力和舒适度,更大力度鼓励和吸引人们绿色出行。

  专题报告围绕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障碍、托育服务供需状况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、职业女性工作—家庭平衡、隔代照料、托育服务国际经验等展开研究。围绕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出以下主要建议:一是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顶层设计,健全法律和法规体系,开展全生命历程生育支持,营造婚育友好的文化氛围,重塑适龄婚育观。二是坚持普惠性公共服务发展路径、提升普惠托育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,统筹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、逐步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等措施。三是格外的重视女性工作—家庭平衡问题,着力构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,完善“一老一小”服务支持体系,营造和谐互助的家庭文化氛围。四是强化激励和保障、加强资源整合和链接、提升儿童友好空间的家庭复合功能等,不断激发儿童志愿服务的动力,促进儿童公共服务均衡配置,以儿童友好带动全龄友好。


相关新闻推荐

...

Copyright © 2002-2019 官网app下载入口苹果手机_球彩足球直播安卓版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1103554号